48岁男子长期喝菊花泡水,1年后脑出血,他的亲身经历引人深思
发布时间:2025-08-12 04:29 浏览量:2
菊花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肝经,尤以平肝清热、辅助降血压见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所含黄酮类、挥发油及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伴头晕、头痛、目赤等症状。常用法为菊花与山楂、决明子同泡代茶,既可清热明目,又有助于血压平稳,但体质虚寒者应慎用。
41岁的刘志远是深圳一家电子制造企业的生产主管,常年在高噪音、高强度的流水线环境下工作。为了应付频繁的加班和夜班,他离不开浓咖啡,每天都要喝个三到四杯才有精力,深夜收工后还喜欢和同事去烧烤摊喝几瓶啤酒,释放压力。三餐基本都依赖外卖,偏爱重油重盐的快餐和辣味菜肴,他总说那样的食物才有味道、过瘾。工地上的生活十分辛苦,连带着休息日也很少运动,大多窝在沙发上刷手机。一年前的公司体检中,结果提示他的血压偏高,但他觉得身体并没有什么不舒服,从未在意过……
2015年7月16日午后的车间,机器的轰鸣震得空气都在颤,刘志远弯腰去搬一箱半成品,箱体的硬边抵在小腿,他双臂用力一提,刚直起身,胸口忽然像被一条细索套住,勒得不紧不松,仿佛有人在胸骨下方轻轻打了个结,那股力量不急不缓地绷着,却牢牢占据了呼吸的通道。他连忙将东西放下,抬手揉了揉胸口,指尖在衣料上轻轻打着圈,试图驱散那股闷胀,但胸腔深处的紧束感并未松开,反而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顺着每一次呼吸的节律缓缓收拢。他用力深吸了几口气,那股憋闷的感觉稍微好转了一些,但隐隐约约笼罩在胸口。他甩了下头,以为是工厂里空气不流通的缘故,继续俯身抬起这箱半成品送检,心里暗暗催自己别分心。
不到半小时,他伸手去推一台卡住的输送机,掌心刚触到冰凉的金属,胸口的紧绷猛地收紧,仿佛有人将一块冰凉又沉甸甸的湿布,结结实实地覆在胸膛上,那湿布带着水分渗透的重量,紧贴着皮肤与骨骼之间的每一寸空隙,压得胸腔像被封死,空气只能从湿布边缘的细微缝隙中艰难挤出。他本能地用手掌紧紧按住胸前,手指因用力泛白,眉心绞成死结,整个人靠在输送机上,呼吸开始变得粗重,每一次吸气都像要将厚重的门板推开,伴着喉咙的涩感和金属味,让人不由得眯起眼。额角的汗珠越滚越快,顺着鬓角蜿蜒滑进领口,浸湿了后背。
背后的冰冷的黏腻感很快让他试着直起身,却觉得胸腔像被塞满了湿棉团,每一口呼吸都沉重而缓慢,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股压迫感,空气彻底被封存在肺里,推不动也拉不出。他的双膝一软,踉跄间手臂颤抖着去扶旁边的工作台,指节因用力而发凉。呼吸成了短促的挣扎,每一次吐气都伴着胸口深处缓慢翻涌的钝痛,像一把钝刀反复研磨心口的软肉,剧烈的痛感让他的精神逐渐恍惚,周围的声浪仿佛被厚棉层层包裹,耳边只剩自己沉重的喘息。
灯光在眼前晃动,像隔着水面看世界,视野范围内的一切仿佛离自己越来越远,他想要张口呼喊救命,却痛的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意识在飞快地抽离,几秒钟之后,刘志远的身体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重物坠地的声音很快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有很多人纷纷侧面,看向刘志远,很快发现了他的异常,便立刻上前查看情况,发现他面色苍白、表情扭曲之后便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在送到医院急诊科时,刘志远已经恢复了一些意识,但整个人仍显得虚弱,额头和颈侧布满冷汗。接诊医生首先为他测量了生命体征:血压为 168/104 mmHg,心率 98 次/分,呼吸频率略快,血氧饱和度为 96%。随后进行了常规体格检查,发现其面色苍白、双颊略带潮红,颈动脉搏动较为明显。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但 T 波轻度异常。医生又查看了急查血液化验结果:血常规正常范围内,血糖 6.3 mmol/L,血脂轻度升高,总胆固醇 5.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3.8 mmol/L。虽然这些数据未达危急值,但结合高血压病史和发作时的胸闷症状,医生判断不能排除高血压危象或心脏受累的可能,建议立即进行专项检查。
在专项检查中,心电图提示 V4-V6 导联出现轻度 ST 段压低,符合心肌缺血的表现;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 55 mm,室间隔厚度 12 mm,提示轻度心肌肥厚;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 58%,尚在正常范围,但局部心肌运动轻度减弱。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显示,24 小时平均血压为 156/98 mmHg,夜间血压下降不足 10%,属于非杓型血压曲线。颈动脉彩超未见明显斑块,但内中膜厚度(IMT)增至 1.2 mm。综合各项检查结果,结合其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医生最终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二级(极高危组)。
刘志远清醒之后,医生找到他解释情况:“刘先生,您这次确诊的是原发性高血压二级并伴有心脏早期受损,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疾病,长期血压升高会对血管内壁造成持续冲击,诱发动脉硬化,并迫使心脏加大收缩力度导致心肌肥厚,这也是我们在超声中看到的情况。它的危害在于显著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同时损伤肾脏、眼底等靶器官。您的动态血压监测提示夜间血压下降不足,即非杓型血压,这对脑血管尤其不利。结合您长期高盐高油饮食、缺乏运动、作息紊乱及咖啡酒精摄入等因素,高血压已逐渐进展且不易察觉,必须长期规范用药并彻底调整生活方式,否则风险会不断累积,直至出现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刘志远躺在病床上,脸色仍有些发白,眉头紧锁,似乎还没从刚才的经历里回过神来。他低声说自己一直觉得精力充沛,不输年轻人,平时工作、应酬都不落下,怎么也想不到,那个在体检报告上被忽略的“血压偏高”,竟会在短时间内把他击倒。医生在床边坐下,耐心地问起他的日常饮食、作息和运动情况。听他描述着每天三四杯浓咖啡、深夜烧烤啤酒、重油重盐外卖、几乎不运动的习惯时,医生眉间的褶皱渐渐加深。等刘志远说完,医生只是摇了摇头,神情既无奈又严肃,叹道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小习惯,正是把血压推高、让血管和心脏默默承受负担的真正原因。
刘志远在医院观察了三天后才得以出院。回到家之后,刘志远按照医嘱开始调整生活。他把家里的盐罐收进橱柜,外卖换成了清淡的家常菜,咖啡从每天三四杯减到一杯,深夜的烧烤啤酒也彻底戒掉。为了增加活动量,他每天晚饭后绕着小区快走半小时,周末也尽量出门散步,甚至下载了记录步数的应用,逼着自己达到目标。
他以为这些努力很快会见到成效,可一个月后的复查,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依然显示平均值在 152/96 mmHg,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依旧不足 10%,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肥厚没有明显改善。医生在翻看检查报告时眉头微蹙,告诉他虽然已经做了调整,但高血压和心脏改变并非短期就能逆转,尤其是多年形成的血管硬化和心肌肥厚,需要更持久、更严格的控制。刘志远听着,心里越发的焦急,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却换不来数字的下降。
一次朋友聚会时,他随口提到自己的血压问题,对面一位年长的同事笑着说,自己以前血压也高,后来每天用菊花泡茶,配合其他养生方法,慢慢血压就稳定下来。朋友还说,菊花性微寒、味甘苦,能入肺、肝经,具有平肝清热、疏风明目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其中含有的黄酮类和挥发油成分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起到辅助降血压的效果,尤其适合高血压伴头晕、眼花的人群。刘志远听得心动,觉得这是一个额外的、也许更温和的办法。第二天,他特意去了附近的中药房,买了一袋干菊花,还让药师帮他挑了花型完整、色泽金黄的贡菊,准备每天泡水饮用,希望能尽快看到变化。
起初,刘志远对这件事并不上心,菊花茶只是被他放在厨房一角,想起来才抓一撮放进杯里,倒上热水,喝完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可过了半个多月,他偶然在家用血压计测了一次,屏幕上显示 138/88 mmHg,比之前的数值低了不少。他原本以为是巧合,又连续几天在早晚测量,结果都维持在接近正常的范围内,胸口偶尔的压闷感也少了。
这种变化让他精神一振,心里几乎认定是菊花泡水起了作用。他开始严格按时间泡茶——早上一杯,下午一杯,晚上睡前再来一杯,水温和浸泡时间都照着朋友教的方法来,连菊花的量都用厨房秤精确称过。每次端起杯子,看着水中花瓣渐渐舒展开,他都觉得自己在给身体做修复,渐渐地,这成了他每天最重要的习惯之一。
事实上,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的确具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其所含的黄酮类、挥发油、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能够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阻力,从而帮助血压下降。同时,菊花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及一定的镇静作用,可减轻因血压升高引起的头晕、眼花、头痛等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心脑血管功能。不过,即便如此,菊花泡水,也需要建立在正确使用和个体评估的基础上。且其降压效果属于辅助性质,适合作为生活方式调整的配合措施,而不能替代规范的降压药物治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很快来到了2016年8月14日,刘志远如同往常一样随机抽验流水线上的产品合格度,正当他俯身核对传送带上的零件编号时,后脑深处猛地涌上一股沉甸甸的胀感,像被一团缓慢膨胀的铁球顶住,起初只是稳稳地压在那里,带着闷热的重量,可随着每一次心跳,那铁球似乎被悄悄充进了气,直往外撑,在颅骨内部制造着沉重而钝烈的压力。他的眉头瞬间锁死,额角渗出细细的汗珠,顺着太阳穴蜿蜒而下。那股压力沿着颅骨内壁缓缓蔓延,像有无形的手在里面推挤,把头颅撑得发涨。
他抬手按向后脑,试图用掌心的温度压住那股胀感,可似乎每一次呼吸都像在为它添力,让那铁球变得更硬、更沉,他想试着找地方坐着休息一下,刚扭头,那铁球似乎被人猛地拧紧了一圈,疼感化成锐利的波纹,从脑后一路冲到眼眶。刘志远本能地扶住面前的操作台,手指却因剧烈的痛感而微微颤抖,几乎握不稳那冰凉的边角。视线被这股疼痛挤压得发灰,仿佛有人在眼前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灰纱,原本清晰的线条变得模糊而虚浮。灯光在灰雾中摇晃,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磨砂玻璃,亮度时而刺眼、时而黯淡,忽远忽近,让人分不清真实的距离看,身形因为重心不稳而轻微摇晃着。
他咬紧牙关想稳住身体,可脚下却好像一脚踩在了棉花上、四肢无力,一个重心不稳便摔倒了地上,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飞快的远离自己,似乎有人朝自己冲过来摇晃他的肩膀,叫喊他的名字,但是他已经没有办法应答,脑袋一歪就昏死了过去。很快有人惊慌失措,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送到医院时,刘志远已深度昏迷,急诊医生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并接上生命体征监护。初步检查显示:血压高达 192/118 mmHg,心率 56 次/分,呼吸浅而不规则,血氧饱和度降至 88%。瞳孔检查发现右侧直径 5.0 mm、左侧 3.0 mm,对光反射迟钝,提示颅内压明显升高。头颅 CT 紧急完成,影像结果显示右侧基底节区可见高密度影,范围约 5.8 cm × 4.2 cm,伴明显脑室受压和中线移位 8 mm,脑室系统受压变窄,第四脑室受压闭塞,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基底节区)合并急性颅内高压。
血生化结果提示血钠 147 mmol/L,血钾 3.2 mmol/L,血糖 9.8 mmol/L,凝血功能基本正常。结合影像和临床表现,医生立即启动脑出血急救流程,给予甘露醇静脉快速推注以脱水降颅压,同时吸氧、心电监护,并联系神经外科评估急诊手术可行性。然而,在降颅压治疗过程中,刘志远的血压仍持续在 180/110 mmHg 左右波动,心率下降至 42 次/分,呼吸逐渐减弱。
不到二十分钟,他出现双侧瞳孔散大至 6.5 mm、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团队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气管插管,给予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支持,但经过 45 分钟的全力抢救,患者自主心跳仍未恢复。最终,于 2016 年 8 月 14 日 16 时 35 分,宣告临床死亡。原因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并脑疝,抢救无效死亡。
刘志远的妻子赶到医院时,还带着一路奔来的急促呼吸,刚踏进急诊室门口,就被医生拦住,简短而沉重的几个字——“抢救无效”——像重锤般砸进耳朵。她整个人僵在原地,眼神瞬间失去焦点,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手里的包滑落到地上也毫无察觉。脑子里嗡的一声,仿佛周围的声音都被抽离,只剩下那句话在反复回响。她嘴唇颤动,想问点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整个人如遭雷劈,呆愣地站在走廊上。
几秒的呆滞后,刘志远的妻子猛地回过神来,眼泪一下涌了出来,声音因激动而发颤:“为什么会这样?之前复查不是说血压控制得还可以吗?怎么会突然就人没了?”她紧紧抓住医生的袖子,眼神里夹着不解、悲痛与愤怒,“他每天按时吃药,饮食也改了,连咖啡和酒都戒了,这段时间精神还挺好,怎么会说走就走?告诉我原因!”话说到一半,她的声音哽住,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呼吸急促,眼泪顺着脸颊不停滑落。
主治医生伸手轻轻扶住她的手臂,语气尽量放缓:“我能理解您的心情,现在最重要的是先稳定情绪。”他示意旁边的护士递来纸巾,让她先坐到一旁的椅子上休息片刻,随后补充道::“高血压性脑出血只是一个结果的表现,不代表事情到这里就有了全部答案。真正重要的,是去寻找背后导致血管破裂的真正原因。接下来,我们会仔细回溯他近期的动态血压记录、生活细节和检查影像,把可能被忽略的线索一一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还原事情的全貌。”
医生很快着手调查,他调出刘志远近期的全部检查记录,从动态血压监测到心脏彩超,再到血液生化、颈动脉彩超,几乎每一页数据都逐一比对。他的眉头一直微微锁着,偶尔用笔在病历上做个标记,又很快划掉,显然对眼前的线索并不满意。接着,他转向刘志远的妻子,耐心地询问发病前几天的作息、饮食、情绪变化,甚至细致到每一餐的时间和内容。
但妻子的回答与记录中的数据并没有明显出入,生活习惯依旧是出院后坚持的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没有突出的异常。医生翻了几轮资料,又把影像片反复放到灯箱前观察,始终没找到能够解释血管突然破裂的直接线索。时间在缓慢流逝,办公室里只剩下翻阅纸张和影像片轻轻摩擦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无力感。
在病情分析陷入僵局的当晚,主治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翻看刘志远的检查数据和影像,心里始终觉得还有关键环节被忽略。忽然,他想到可以请教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权威——赵继宗院士。
赵继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的研究与临床诊治,尤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动脉瘤、颅内高压等方面有着深厚造诣,多次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被业内公认为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代表人物。
医生当即整理好所有病历资料,包括发病经过、实验室数据、影像学结果及生活方式记录,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附上详细说明,向赵院士求教。第二天上午,赵继宗院士亲自回信,表示愿意与患者家属面对面交流,以尽可能获取一手生活细节。
按照约定的时间,刘志远的妻子如约来到会诊室。赵院士开门见山,但语气平和,从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工作强度,到情绪变化、环境因素,一项项耐心询问。妻子几乎对每个可能的风险都摇头否认,说丈夫已经严格遵医嘱生活,没有再接触高危因素。
直到赵院士问出:“这段时间有没有自己服用过什么重要的药物,或者民间偏方?”她才略微迟疑地回答:“他一直有用菊花泡水喝的习惯,这段时间每天都喝。”听到这句话,赵院士眉头一挑,语气顿时凝重起来,立刻回答着:“这就是问题所在!”妻子愣了一下,下意识的开口:“可是他用菊花泡水喝之后,血压的确有明显的下降,他和我说之前身体方面的小毛病也没怎么出现过了。”
赵继宗院士摇了摇头解释到:“菊花对降血压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哪些人不能吃都是需要注意的!在使用菊花泡水喝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这3个细节!不然不但起不到降血压的效果,反而会加重脑出血的风险!”
刘志远在使用菊花泡水期间,第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是泡茶的浓度和饮用量长期过高。他从一开始就抱着“天然植物没有副作用”的心态,每次抓菊花的分量都是满满一把,甚至习惯用沸水长时间浸泡,直到水色深黄、香味浓烈才喝下。他觉得这样才算“有效果”,却不知道高浓度菊花水中黄酮类、挥发油等活性成分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这些成分虽然有一定的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作用过强或过快,会造成血压的短时间明显下降。血压下降后,身体会通过交感神经反射,迅速提升血压来维持脑部灌注,形成一个高—低—高的波动过程。这样的波动对脑血管内壁是一种反复的机械应力冲击,尤其是像刘志远这样已经存在血管硬化的人群,微小血管的弹性和韧性早已下降,长期的波动会使血管壁局部出现更薄、更脆弱的区域,为破裂埋下隐患。他在无意中让菊花水变成了一个“强刺激”,而不是温和的辅助保健。
第二个被忽略的细节是他在晚间集中、大量饮用菊花水。刘志远下班回家后习惯在晚上泡一大杯,杯子容量在 500 毫升以上,几乎当作睡前饮料。他觉得夜里补充水分能让血液更稀、循环更顺畅,实际上这种习惯对有高血压的患者并不安全。菊花性微寒,晚间大量饮用会影响血管平滑肌的张力调节,让交感神经的夜间活动节律受到干扰。正常人夜间血压会比白天低 10%-20%,这叫“夜间杓型下降”,是保护脑血管和心脏的自然机制。
但像刘志远这样,夜间在大量寒凉成分的刺激下,交感神经的调节功能被打乱,血压反而维持在相对高位甚至出现波动。对于已经是非杓型血压的人来说,这种状态会让脑血管整晚处于紧绷和高压负荷下,得不到必要的“休息时间”。一旦第二天早晨起床,叠加体位变化、用力活动等诱因,血压会在几秒到几十秒内急剧飙升,高压冲击作用在已疲劳的血管壁上,更容易促发破裂。刘志远发病当天上午的发作,很可能与此前长期的夜间高负荷有关。
第三个被忽略的细节是他完全用菊花水替代了日常饮水,却没有关注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他在这段时间几乎不再单独喝清水,每天的水分补充几乎都来自菊花茶。他甚至会在保温壶里泡好一大壶菊花水,随时倒出来喝,却没想到这样做会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缺乏均衡的水和矿物质摄入。菊花茶虽然是用水冲泡,但其中的活性成分在长期高频率、大量饮用的情况下,会通过尿液代谢影响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比如钾、钠、钙等离子的浓度会出现细微波动。
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变化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对高血压患者而言,电解质的轻微失衡会直接影响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力,也会干扰神经系统对血压的即时调节。一旦电解质紊乱叠加体力劳动、情绪紧张或外界温度变化等因素,血压就可能出现失控性的升高或大幅波动。对已经有脑血管脆弱点的人来说,这种突然的应激波动就是致命的。
在刘志远的发病过程中,这三个细节不是单独作用,而是叠加效应的结果。浓度过高让血压波动更频繁、更幅度大;夜间集中饮用让血压长期维持高位,血管壁疲劳累积;以菊花茶替代全部饮水又在悄悄削弱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三者交织在一起,使得他的脑血管在日复一日中承受着难以缓解的负荷。这种损伤往往是无声的,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到了血管破裂的临界点。
菊花茶在日常保健中的确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适量、低浓度、分时段饮用对一些血压偏高的人群是安全的。但问题在于,很多人会在使用时过于随意,忽略剂量、时间和替代比例等细节,甚至完全把它当作“安全的降压药”,以为越多越好、越浓越有效。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观念是危险的。植物饮品也含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血管系统的作用需要结合个人的健康状况来评估和控制。
刘志远的案例提醒我们,生活方式干预不只是“做”与“不做”的区别,更在于“怎么做”的细节。即使是看似温和的菊花茶,也可能因为浓度、时间、替代比例等小细节处理不当,而在潜移默化中放大风险。对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来说,每一个日常选择都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而不是依赖习惯和想当然的经验。只有在医生指导下,结合科学的饮食、用药和监测,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悲剧的发生。
资料来源:
[1]赵迪,白淼,余萍,等. 决明子菊花本草酵素的制备及降血压作用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3,59(05):64-70.
[2]陈庆蕾,陈庆国,赵玉荣. 菊花的功效及其产品开发[J].中国果菜,2023,43(02):61-65.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3.02.010.
[3]李广. 常见食材泡水喝,强身又健体[J].康颐,2017,(06):75-76.
(《48岁男子长期喝菊花泡水,1年后脑出血,他的亲身经历引人深思》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 上一篇:《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