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锐评丨上半年业绩喜人?理性看待年终数据向好
发布时间:2025-08-11 17:20 浏览量:4
历史重演,更可窥见行业生态失衡状态下的隐忧。
上半年,保险业仍延续逆势增长态势,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
分领域看,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27705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寿险22876亿元、健康险4614亿元、意外险2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6%、增长0.1%及下滑6.1%。
最为亮眼的是,6月单月,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490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3%,其中寿险4141亿元、健康险735亿元、意外险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0%、下滑3.6%、下滑9.4%。
财险领域则一如既往的平稳。上半年,财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9645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车险原保费收入为4505亿元、非车险514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5%和5.6%。非车领域,健康险、农险、责任险、意外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1609亿元、1091亿元、799亿元、2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1%、2.6%、3.6%、12.3%。
与此同时,得益于投资收益的强劲回暖,行业各公司的利润亦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据媒体根据已公开信披的偿付能力报告统计,59家人身险公司中38家盈利,合计实现净利润约290亿元,同比增长超2倍;76家财产险公司中68家盈利,合计实现净利润超90亿元,同比增长约七成。
在内外部形势不容乐观,甚至严峻的背景下,保险业一枝独秀。但喜人的业绩背后,行业发展隐忧亦更趋严峻。
财险:精耕细作不惧周期
根据承保周期理论,经济周期尤其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是财险业承保周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尽管二者并非绝对的同频共振,但经济周期对财险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下行期间,财险承保将进入疲软时期,该时期的典型特征是保险需求小于保险供给,为应对这一不利局面,保险公司通常会放松承保条件,降低保险费率及承保利润率;而理赔端则因宏观环境走弱,而使得理赔加剧,赔付率走高。
具体到我国而言,车险主导下的财险市场,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周期的影响,使得监管主导下的车险改革、自然灾害等影响因子变大,但承保周期理论仍然适用——媒体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40家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超过100%,虽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强者恒强的财险特色愈发明显,业务利润更多聚集于行业头部,缺乏特色的中小财险公司生存更加艰难。
周期之下,没有人可以真正地独善其身。
头部公司可以借助规模优势平滑利润表,但中小财险公司,尤其是非车特色不明显的财险公司,在价格战的泥塘中更容易滑向深渊。
幸而我国财险市场足够广阔,诸如之前《保契》论述过的雇主责任险等非车险种,在下行周期需求反而更加强劲,只是行业高速发展期,各公司习惯了通过中介花钱买业务,险种经营极其粗放,使得险种盈利能力不强。但从全球实践看,此类险种的技术含量并不比车险高,只要专注其中持续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短期内即可见效益。
无论如何,作为纯保障性行业,下行周期,财险还是有路可走的,考验的只是从业者的专业专注程度以及投资人的耐心。
寿险:长期主义与短期业绩的博弈
官方对保险业的功能定位为:保障、资金融通、社会治理。从过去四十余年发展看,财险业在保障和社会治理领域的表现更为突出,寿险业的作用则更多体现在资金融通层面。
也正是基于此,寿险业成为高度依赖现金流的行业,在投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甚至某些年份可能为负的当下,保费收入的正增长必然成为寿险业生存及发展的刚需。
“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在过去二十余年间,催生了数家耀眼的行业明星,亦留下了数家甚至数十家风险机构,而在这一模式中,短期高现价产品和趸交销售模式无疑是两大利器。
7年前,保险,以史上最大声量宣布回归保障,尤其是寿险业回归保障成为彼时主流。快返年金,高额分红险、含持续奖励的万能险等等快速被终身寿等传统险种取代。尽管增额终身寿在这一时期独占鳌头,但其“保本”年度基本设定为6年左右,且终身持有语境下的保障杠杆极高,虽多被视为理财产品销售,但其内在的保障属性在今天看来确实对消费者极为友好。
与此同时,销售端亦主推长期险,甚至在传统印象中仅适合销售短平快类理财产品的银保渠道,在保险公司的强势销售下,十年交、二十年交的长期险亦成为主流。
历史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轮回,区别只在于轮回时间的长短。
今天,快返年金一跃成为部分头部公司的主力产品,意在弥补投保人初始费用的“持续奖励”型万能险又成行业主流,人为做高分红险实现率亦已成行业共识;销售端更是惨不忍睹,此前仅作为“资源投放”的趸交,在头部公司的引领下,一夜之间又成为不限量供应的大路货。
寿险终又回到了单纯与理财厮杀的舞台。
在各类收益率一降再降的当下,凭借“刚兑”叠加相对较高收益率的优势,寿险的保费收入仍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但对于保险业而言,在所有投资平台中,险资的投资能力虽有提升,但远未达到大杀四方的程度,也正是基于此,唯有保持保费收入的持续增长,才可保证其“刚兑”后仍“游刃有余”。
只是宏观经济利好的潮水正在加速褪去,一旦褪至水平面之下,盲目追高保费遗留下的必将是一地鸡毛。
当然,近期亦有不少行业高管发声,意在打破规模至上的传统经营理念,但在现有奖惩机制下,“效益优先于保费规模”更像是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及。
从这个角度看,保险业当下有多繁荣,或者说保费规模有多靓丽,后续的风险处置就有多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