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团队濒临解散怎么办?毛泽东用三湾改编,讲透了管理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5-07-27 03:34  浏览量:1

一支几乎全军覆没的残兵。

一群士气崩溃、随时可能散伙的部队。

1927年的那个秋天,毛泽东手里剩下的,就是这么一副烂到不能再烂的牌。

从5000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溃散率超过80%!

这样的队伍,别说打仗,能不一哄而散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可就在江西三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让这支濒死的部队脱胎换骨。

他究竟对这些溃兵施了什么“魔法”?

秋收起义败了,败得一塌糊涂。

队伍拖到三湾,说是部队,其实就是一群没了魂的散兵游勇。

有军官打骂士兵,克扣军饷喝兵血,更是公开的秘密。

当官的吃香喝辣,当兵的啃着红薯干还食不果腹。

这样的队伍,你说说,人心怎么可能不散?

给你发杆枪,告诉你跟我闹革命,可你连我是谁、革谁的命、革了命对我有什么好处都不知道,我凭什么跟你走?

就凭你官大?

就凭你会喊几句口号?

这,就是1927年摆在毛泽东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一个关乎生死的拷问。

从本质上看,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一个尖锐的阶级问题。

旧军队的根子,烂就烂在官兵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上。

一边是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一边是任人宰割的大头兵。

不把这堵墙砸了,谈什么理想信念,那都是镜中月、水中花——看着热闹,一碰就碎。

毛泽东一眼就看穿了病根。他要做的,不是给这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修修补补,而是要砸烂它,从地基开始,重建一套全新的规则!

这套规则的核心是什么?

毛泽东开出的第一剂猛药,叫“士兵委员会”。

这玩意儿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

啥叫士兵委员会?说白了,就是士兵自己选出代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来“找茬”。

找谁的茬?找军官的茬!

你当官的敢打骂士兵?好,士兵委员会记你一笔,开会批你!

你当官的敢贪污伙食费?行,经济账本拿出来,咱们当着所有士兵的面算一算!一分钱都不能差!

有个黄埔军校出身的团长,资格老吧?打仗也还行。可他改不了旧军队的习气,偷偷聚众赌博。

结果呢?

被士兵委员会发现,直接举报。

最后被罚当着全军的面,站了整整三天。

你说说,这在哪个军阀部队里敢想?这就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买卖,没人会干。

可毛泽东就这么干了。

他把监督权、管理权、发言权,像分田地一样,实实在在地分给了每一个普通士兵。

这一下,士兵们的心气儿立马就不一样了。

腰杆子挺直了,觉得自己不再是随时可以被牺牲的炮灰,而是这支队伍真正的主人。

这支队伍,是“咱们”的队伍了!

那么,光让士兵当家作主就够了吗?队伍没了方向盘,跑偏了怎么办?

光有民主,没有集中,那叫一盘散沙。

毛泽东打出的第二张王牌,就是“支部建在连上”。

这可不是简单地安插几个党员去监视士兵。

从本质上看,这是给这支刚刚获得“身体”的军队,注入一个强大的“灵魂”。

一个连队,百十号人,成立一个党支部。

党员干部干什么?不是板着脸当监军,而是要成为连队里的“黏合剂”和“发动机”。

你是排长,我也是排长,可我是党员,我就得带头冲锋,我的被子就得比你叠得更整齐,我的草鞋就得让给受伤的战士穿。

战士有想不通的,有困难,找谁?找支部!

支部开了会,大家的意见汇总起来,好的建议直接采纳,解决不了的,一级一级往上报。

上级的指示精神下来了,怎么让大字不识一个的士兵听懂?

支部党员就得用大白话,一个一个去解释,去鼓动。

“打土豪,分田地”,就这六个字,通过一个个支部,传遍了全军,让每个士兵都明白了,我们打仗,就是为了自己和家里的穷苦人能有地种,有饭吃!

你看,一个“士兵委员会”,解决了“为谁打仗”的动力问题。

一个“支部建在连上”,解决了“听谁指挥”的方向问题。

这一推一拉,一民主一集中,这支军队的筋骨和灵魂,就这么立起来了。

这支军队,从此有了信仰。

三湾改编的故事,快一百年了。

今天我们再读它,读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

历史的逻辑在于,它总会以不同的面貌,重复上演。

今天,我们很多企业、很多团队,是不是也面临着“三湾之问”?

老板和员工之间,是不是也有一堵看不见的墙?

管理者和一线执行者,是不是也存在“信息鸿沟”?

我们总说要提高团队凝聚力,要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怎么激发?

学学三湾改编的智慧吧。

把账本“晒出来”,让涉及大家利益的规则公平透明,这就是今天的“经济民主”。

把“话筒”递下去,给那些真正干活的人发言权、建议权,甚至是否决权,这就是今天的“士兵委员会”。

明确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个目标如何能让每一个成员都受益,并为此建立一套强大的思想共识,这就是今天的“支部建在连上”。

从根本上说,管理的本质,不是技巧,而是人心。

是你要把谁,真正当作“自己人”。

毛泽东在三湾,把普普通通的士兵,当成了革命的根、军队的本。

于是,他领导人民得到了天下。

这个道理,到今天,依然是振聋发聩。

回顾全文,三湾改编的核心点其实就一条: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军队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官兵平等”这一核心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次组织整顿,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和制度奠基。

三湾改编,革的是旧军官不把士兵当人的命。今天,在我们的企业或团队里,那个最需要被“改编”掉的、那个阻碍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旧规矩”或者“旧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我们一起探讨。如果觉得李教授讲得还有几分道理,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历史深处的智慧。#夏日生活打卡季#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古田会议决议),中共中央文件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央党史和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