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平的》:世界只会越来越崎岖

发布时间:2025-07-24 09:05  浏览量:1

托马斯·弗里德曼抛出“世界是平的”理论已有近20年,很多设想如今已变成或即将变成现实。但是,世界在平坦化趋势的大前提下,却产生了全新且裂痕更加明显的不公。信息化所推动的全球化,的确在互联网甚至手机互联的时代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但弗里德曼也承认,这一理论过于理想化,身处地球不同地点的人,仍因各种原因无法或彻底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红利。后浪智慧宫推出的《世界不是平的》,不过比那本畅销书晚推出三四年时间。作者好像给前面的作品打了一个接地气的补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本书作者布莱教授在地理领域建树颇多,全书就从一幅幅地图延伸而来,在9个方面阐述“地缘”所带来的不公平因素。其中,只有两方面和自然地理相关:预期寿命和自然灾害。作者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大小两个环境举例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传染病的威胁,而处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的人们则要面临天灾的挑战。而站在美国角度,霍乱大流行带来的人口锐减曾延续10之久,而东部飓风、中部龙卷风和西部地震更是让美国至今仍损失惨重。

其余七项均和人文因素相关。人口和宗教问题直到现在还是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作者在论及种族歧视、宗教战争等整体方面的困境之外,还对移民和无明运动等局部问题予以关注。语言带来的壁垒是隐性的,但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和交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却很关键。在无法得到良好教育的前提下,母语是覆盖面更广的语言无疑有机会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

性别和城乡的二元对立,也是造成不公的因素。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国家的女性连最基础的公民权都不曾拥有。儿童和孕产妇的死亡率同样是值得留意的数据,没有机会长大的人们自然就没有未来可言。城乡差距问题,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严重。网络舆论场总是喧嚣的,但很多人似乎没有意识到,很多地处乡间的声音是无法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发声的机会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方面呢?

次国家单位的危机,实际上是此前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比利时的佛兰德和瓦隆尼亚,英国的英格兰和苏格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都是很明显的范例,更不用说前南地区所在的巴尔干半岛了。地处东非的索马里和苏丹,本质上也是不同的族群秉持不同的理念。只不过这些问题出在同一个国家之内,所形成的对比更加突出罢了。

在第六章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话题中,作者谈了很多方面:政策、冲突、地形……可以视为全书的一种“小结”。在分析问题成因时,作者提到了经济发展。当被歧视的一方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时,所谓的偏见会烟消云散;科技带来的经济发展深入人心,宗教发展的基础就会逐渐萎缩;性别觉醒,离不开温饱;城乡之间的差距,自然会被逐渐缩小的经济差距所弥补;所谓次国家单位的危机,几乎全都是不对等的经济实力所引发的;受教育比率和经济发展更是直接挂钩,因为国家教育体系本身就是经济实力的体现。哪怕与自然地理相关的因素,也会因经济形势的差距,而显现出截然不同的境况。

所以,作者在最后一章中,给发展中的世界开出了良方。他提出了诸多建议,核心内容是发展和合作,不过可惜的是,10多年过去了,他所期望的世界不但没有变得平坦,反而变得更加崎岖不平。这个世界并非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后便止步不前,哪怕其间遇到新冠疫情的重挫,以科技发展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仍在向前奔跑。只是地区差距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大,让作者的建议显得一厢情愿。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地方的力量”具有两面性,但他似乎忽视了地方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互动,未能充分预见地方保护主义与全球合作的深层矛盾。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类似书中的很多问题,唯有合作才能出现解决的曙光。但是,很多人是自私的,贪婪的,短视的,或者身处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不能脱身,因此不会也不可能做到精诚协作。对于未来世界的设想,作者的期望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它们能否实现?我对此十分悲观。